新闻网讯 7月24日,教育部正式发布《教育部关于批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由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RAYBET雷竞技余龙江教授领衔完成的项目“立德铸魂、理工医交叉、前沿问题牵引,构建生命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成果完成人:余龙江、卢群伟、付春华、鲁明波、占艺、刘亚丰、栗茂腾、杨英、刘笔锋、付玲、马聪、杨广笑、丁明跃、金文闻)荣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本科)二等奖。
古称国之宝,谷米与贤才,人才是第一资源和战略资源。总书记指出,我国缺乏世界级科技大师,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并强调要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新时代围绕“四个面向”,尤其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国家亟需自主培养生命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响应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raybet官网于2008年启动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探索实践,RAYBET雷竞技经过2008~2011的探索积累,于2012~2016年期间,依托国家级、省级和校级重点教研项目,开展生命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并在2017~2022年的实践检验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最终形成具有我们特色的生命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RAYBET雷竞技在拔尖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通过深入了解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著名科学家的成长成才历程,广泛调研各种权威文献资料,发现拔尖创新人才区别于一般人才的主要特征:有强烈的使命感、专业理想追求和献身科学精神,又有多学科宽厚基础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前沿问题的创新能力。同时发现较多诺贝尔奖项目具有理工医多学科交叉特点,尤其是工科思维在发展新技术、推动生命科学前沿进展方面日益重要,表明强化工科思维培养生命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是有效方案。
充分发挥学校工科优势,RAYBET雷竞技建有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学2个一级学科,建成一批一流的课程、教材、实践基地等优质条件和名师领衔的优秀团队,具有良好的理工医交叉办学基础。结合新时代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对标拔尖创新人才主要特征,发现学院以往人才培养尚存在三大痛点问题,这也是成果要重点解决的主要教育教学问题:一是学生追求卓绝、立志成为未来领军人才的内生动力不足;二是学生多学科背景和运用工科思维及工程技术解决前沿问题的能力不足;三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不清晰、过程碎片化,导致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前沿问题的创新能力不强。
针对以往培养生命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本成果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能担大任为理念,以强化专业理想追求和解决前沿问题的创新能力培养为着力点,夯实生物学基础,创新立德铸魂、理工医交叉厚学、前沿问题牵引增强创新能力等举措,突出学生运用工科思维解决生命科学前沿问题的能力培养,形成具有我们特色的生命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三全育人举措,立德铸魂,增强学生明大德、立志成大才担大任的内生动力。努力打造全国党建标杆院系。以党旗领航为指引,将早日站在党旗下、党旗在我心中、我为党旗添光彩等红色教育贯穿始终,发挥党建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航作用,树立新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坚定信念,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责任以行。
创建以学业导师为核心,突出导师制个性化培养与班主任精耕工程协同,辅导员、院系领导和任课教师组成的“五位一体”的全员育人体系,营造课内外全员育人的大思政生态,培育学生远大志向。
实施新生导航、班主任精耕、课程思政、双创双向百分百、国际视野拓展等五大育人工程,五育并举,协同发力,价值引领,全方位全过程育人。院士名师定期讲座和每日推送前沿知识,浓郁新生志趣;选派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全过程参与班级建设尤其是党团建活动,强化价值引领,同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根据学生兴趣和发展规划为学生推荐学业导师;强化课程思政系统设计,挖掘形成课程思政案例库,因课制宜贯穿思想价值引领,强化成大才、担大任的专业理想追求;双创教育与学科竞赛、科技扶贫、国际交流、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大课堂相融通,砺能铸魂,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专业使命感。
——构建全要素融合的理工医交叉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和运用工科思维及工程技术解决前沿问题的能力。生命科学日益呈现理工医交叉发展态势,催生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精准医学、脑计划等生命科学前沿方向,亟需具有理工医交叉知识和工科思维及工程技术(如观测结构与功能时空变化、高效处理观测数据获得知识等技术)的拔尖创新人才。因此,学院按照“巴斯德象限”培养由应用引发的基础生命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将理工医交叉的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构建理工医交叉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验实践平台、选课机制、前沿项目牵引等全要素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科研平台和师资建设方面,通过培育和引进师资,形成了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与健康、纳米医药与生物制药、智能医学工程等前沿交叉学科方向,并建立了相应的平台,支持学生进行创新研究。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除数理化和生物学基础课外,开设计算机语言、电路理论、模拟/数字电路、工程训练等工科课程,以及免疫学、解剖生理等医科课程,厚实数理化、生物与医学基础,增强信息及相关的工科基础;结合学院前沿交叉学科方向,对高年级开设了相应的前沿交叉课程,课内实施强化问题导向的研究型教学,课外围绕前沿问题持续探究,提升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工科思维及工程技术解决前沿问题的能力。
——创建课内外协同的名师引领-兴趣驱动-前沿问题牵引的路径,师生共创,持续探究,增强学生创新能力。调研发现,具有解决前沿问题的综合能力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标志。以往人才培养体系注重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但创新能力培养过程各环节碎片化,缺乏强有力的抓手推动学生聚焦前沿问题持续探究,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导致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不强。基于此,建立了课内外协同培养创新能力的路径及保障机制,全面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课内实施问题导向的研究型教学,根据课程特征,开发相应的教学案例库,对课程中已知的知识点进行求证过程的深度再现,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对课程知识点拓展的未知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查阅文献形成研究方案,强化探索意识和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在此过程中,尤其强调问题的高阶性、前沿性和挑战度,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探索,营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浓郁氛围。
课外引导学生从导师构建的前沿问题项目池中选择感兴趣的项目,组建本研互动的师生共创团队,强化以该前沿问题牵引学生持续探究的导师制、个性化、小班化和国际化,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锻炼思维和增强拔尖创新能力。同时,为保障研究型教学的高质量实施,与中科院实施科教协同、双导师制,汇聚更多一流师资为学生授课、担任学业导师,构筑多学科交叉的跨单位一流师资强强联合育人平台,并建设智能化实验平台和较多柔性设计的虚拟仿真项目,以及慕课、数字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等优质资源,实施虚实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保障高质量研究型教学。
成果应用成效显著。建成教育部首批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百个样板党支部、生物医学工程A+和生物学A-学科、拔尖2.0基地和强基计划等。拔尖实验班学生100%申请入党、100%参与双创,拔尖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拔尖实验班学生进入世界排名前100的一流高校和研究机构深造比例超90%,为培养生命学科未来领军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成果推广应用广泛。发表教研论文44篇,被下载1.6万余次;金课、慕课、虚拟仿真项目等访问量近47万次;成果主持人主编国家级教材和新形态教材累计发行近9万册,在北大、上交大、武大、中大、哈工大等百余所高校使用。成果曾在国科大的科教协同育人会议、多次全国性虚拟仿真教学会议、尤其是拔尖计划2.0全国线上书院周活动等全国性教学会议作大会交流47次。
成果得到教育部和同行专家认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21年获教育部首届拔尖计划2.0创新案例奖,成果主持人牵头的生命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虚拟教研室获批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点;成果得到来校的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专家、参加第四届中国高校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联盟年会的专家等高度肯定,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培养体系被多所一流大学借鉴,进行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广,是工科见长的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