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
首页  -  学生在线  -  团学工作  -  创新创业  -  正文
关于组织参加“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的通知

作者:编辑:田博文 时间:2025-03-10 点击量:

全院各专业(系)

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是全国性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目的在于按照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着重基础、注重前沿的原则,促进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围绕临床实际需求,引导学生注重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的综合能力;吸引、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服务社会发展创造条件。现将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等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赛条件

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全国决赛终审时未发生学历改变的)均可参加,学生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每队参赛学生不超过5名,每队不超过2名指导教师,各院校参赛队数不限。参赛队伍通过“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网站www.bmedesign.cn)报名。

、参赛须知

预赛项目作品将通过电子版材料上传,竞赛组织方进行初步评审后,向入围线下竞赛项目团队发送邀请。决赛将以线下的形式举办,鼓励参赛师生在决赛环节展示实物或其他材料。

本届竞赛共设有6个独立赛道,分别为临床转化赛、先进技术赛、医工AI赋能赛、“一带一路”国际赛、创新创业赛、中国生理信号挑战赛。

1.临床转化赛:主要面向临床具体需求,深入挖掘临床中遇到的问题和未满足的需求,并围绕这些问题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解决方案。本赛道为自选项目,要求参赛学生中至少1人为医学相关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

2.先进技术赛:主要围绕医工交叉,通过医学与现代工

程技术等深度融合,探索创新性的医疗技术与解决方案。本赛道包括命题项目自选项目

命题项目仅允许本科生参赛,具体的题目信息和要求将公布在官方网站上;自选项目的参赛学生学科专业不限,鼓励交叉学科方向师生参赛。

3.医工 AI 赋能赛:聚焦于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挖掘人工智能在疾病诊断、个性化治疗、医疗数据分析、药物研发等方面的应用潜力。本赛道为自选项目,参赛学生学科不限,鼓励交叉学科方向师生参赛。

4.“一带一路”国际赛:本赛道为自选项目,主要面向国际学生,鼓励中外跨校组队,可邀请:

1)有国外学籍的外籍学生及海外留学生;

2)具有外国国籍、国内普通高等院校学籍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在读学生(主要指外籍来华留学生);

3)具有中国国籍、国内普通高等院校学籍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在读学生组队参赛。其中,外国国籍或国外学籍的成员占比不少于 40%。

5.创新创业赛面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通过项目路演展示具有较高成熟度的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本赛道为自选项目,参赛学生学科不限,鼓励交叉学科方向师生参赛。

6.中国生理信号挑战赛本赛道为命题项目,具体的题目信息和要求将公布在官方网站上,参赛学生学科不限。

参赛队伍原则上以参赛队负责学生的名义进行正式报名。正式报名后,将不允许更改赛道、不允许变更“自选项目”或“命题项目”选项,但可以在赛道规则允许下对作品名称、团队成员不包括负责学生经指导教师同意进行变更包括变更次序,变更成员姓名

报名时间截止后,若某个赛道包括自选项目赛道和命题项目赛道的参赛作品过少,将取消该赛道,参赛作品与主题相近赛道进行合并:赛道项目数增加,其获奖名额也将按比例增加

三、赛程安排

2025年3月5日-3月31日线上报名

2025年4月15日-6月15日预赛作品材料提交

2025年6月15日-6月25日预赛作品评审

2025年6月底决赛名单公布

2025年7月下旬线下决赛环节

四、参赛细则

本届竞赛的时间安排、竞赛规则、网络评审标准和竞赛网站详见通知链接:

http://www.csbme.org/headline/1476.htm

五、评审原则及奖项设置

1.全国组委会组织评审专家负责竞赛评审工作,评选出全国竞赛获奖项目作品。

2.全国组委会根据专家组的评审结果确定全国一、二、三等奖。基于报名参赛项目数,一等奖约占5%,二等奖约占15%,三等奖约占25%。

3.参赛项目组分本科生组、研究生组,本科生、研究生混合项目组以竞赛小组成员中最高学历确定分组,本科生组和研究生组分开评审。

4.所有成功提交的竞赛作品均按照《2025年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评审规则》进行评审。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田博文 高梦圆

联系方式:027-87792270

学院备赛QQ群:805630528




RAYBET雷竞技

2025年3月10日



地址: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关山街道珞喻东路415号(东11楼)   邮编:430074


电话:027-87792072   领导邮箱:lifelife@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