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刊发了我们生物物理与分子生理学系吴政星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题目为“感觉神经元ASH和ASI的交互抑制调控秀丽隐杆线虫的伤害性感受和回避行为”(Reciprocal inhibition between sensory ASH and ASI neurons modulates nociception and avoidance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动物感觉调控对动物的感觉、感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做出正常的行为应答和生存极为重要。感觉调控既可源于中枢,也可来自外周。目前,感觉神经元水平的外周感受调节研究较少,机制了解不多。该研究以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行为学研究、反向遗传学筛选和遗传学分析、基因操作技术、结合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单神经元钙离子记录、单神经元的细胞毒素遗传学、光遗传学和化学遗传学操控技术等研究方法和技术,研究了线虫对伤害性刺激硫酸铜的感受与回避行为的外周感觉神经元水平的调控,揭示其分子机制和神经元环路。研究结果表明,线虫的这种伤害性感受外周调控涉及三个感觉神经元ASH、ASI和ADF,以及一个中间神经元RIC。该研究解析了这些神经元间的神经信号联系与分析的分子机制。
此项工作由博士生郭敏、吴太红、葛明海,硕士生宋延学、牛卫品、李兰兰、徐子静、葛长利等人在导师吴政星教授的指导下完成。该研究得到了973项目(2011CB910200、2010CB8337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J1103514)和校创新基金(2014TS083)的资助。(吴太红 陈远华)